记得小时候,农村大街上三五成群的田园犬是最常见的,但是,它们不像如今的流浪狗那样咬人,不过,这些成群的田园犬是不允许其他狗进群的,所以有时候就能看到两群狗打架争地盘的场景,通常遇到这种情况,人最好远离,尤其是小孩,以免误伤。
那么,为何田园犬喜欢“拉帮结派”呢?这还要从驯化和生存环境来找一下答案。
首先是驯化
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,只不过,现在的狗大多数都是经过了人为的定向培育以及与其他品种的杂交,所以,现在的狗主要是以宠物的形象出现的,其习性已经与祖先狼相差甚远。
但是有一些古老的犬种,它们从被驯化后,改变很小,也很少与其他的犬种杂交,所以,这部分狗就保留了狼的许多习性,而我国的中华田园犬就是这样一种狗,它们从被驯化后,就很少被改变。
虽然在如今多数人都看不起田园犬,将其称为“土狗”,但是它曾经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,作为我国曾经数量最多的狗,田园犬以前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标配,它们从不挑食,即使吃的跟猪一样,都毫无怨言,而且它们对主人忠诚,看门能力更是没得说,这在治安条件和防盗条件比较差的以前,田园犬可以说是农民的“小卫士”,好帮手。
除此之外,一直以来被认为“蠢笨”的田园犬其实非常的聪明,它们在与人长达几千年的相处中,早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,善解人意。
当然,作为一种古老的犬种,田园犬也保留了许多与祖先狼相似的特点,首先,田园犬的整个外形本身就与我国的野生狼非常相似,其次,田园犬的吻部较短、额头较平,也与狼的特征一致。
除了外观外,田园犬的一些习性也保持着与狼高度一致,而它们爱“拉帮结派”的习惯也是从狼那里来的,因为在野生环境下,狼是高度群居的动物,而这个习性也被田园犬继承了,所以即使在人工的饲养下,田园犬依然喜欢集体活动。
而且在田园犬群中,还保留了一个与狼相同的习性,那就是等级制度。狼群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,狼王拥有着绝对的权利,第二等级是贝塔狼,第三等级是基层狼,等级越低的狼除了在分享食物时最后才能得到外,在狼群中通常还要压低姿态。
在田园犬群中也是有“狗王”的,它们通常是狗群中最大的,整体昂头挺胸,一旦发现了吃了,它是最先上去享用的,而且其他的成员姿态放平、尾巴放低。与狼群不同的是,在狼群中,除了狼王夫妇可以繁殖外,其他成员均没有繁殖的权利,而狗群中,除了“狗王”会先挑选心仪的对象外,它不会阻止其他成员正常繁殖的。
因此,田园犬喜欢拉帮结派其实是从狼那遗传来的群居习性导致的。
其次是生存环境
狗毕竟是人饲养下的动物,它们想要成群必须要经过人的同意,所以,显然是人默许了它们的这种行为,那么人为何要让田园犬相对的自由呢?有三个主要原因:
第一:散养的需求。在以前,田园犬主要的作用就是看家护院,尤其是到了晚上,人们关好大门后,通常会把狗松开(平时一般都是拴在那里),这样狗就能很好的看门了。这样就给了狗对自由的渴望,这就导致了有时候,一些狗会挣开束缚,自己跑出去,因此,是人的需求让田园犬有了渴望自由的心,进而才出现了跑到街上与其他狗玩耍的现象(为何不在家里?在家里马上就被拴住,它能不跑吗?)
第二:很少咬人。如果田园犬在家里来陌生人时,挣脱了铁链,它大概率会冲上去咬人,我家以前就养了一只田园犬,它一共咬伤过两个人,这两个人一个是去我家拿咸菜(以前的主要下饭神器),一个是去借锄头,这两次我家里人都出去了,所以大黄就挣脱了铁链将人咬伤了。
但是,一旦它们跑出去,在大街上遇到人就很少攻击人了,这是因为它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是看家护院,所以我们的家就是它们的领地,而一旦跑出去,它们就没有什么领地意识了,最起码对人是没有攻击性的,正是因为这样,人们才渐渐的默许了田园犬跑出去聚堆的这个行为。
第三:需求。在以前,人们是需要让田园犬聚堆的,这是因为这样它们就能自由地繁殖了。要知道,在以前人们生活水平较低、卫生条件较差时,狗的死亡率也是很高的(还有很多偷狗贼),这样人们对狗的需求量就比较大。
而田园犬跑出去拉帮结派的这个行为让它们的繁殖率是非常的高,通常家里养一只雌性田园犬,不知道哪天就产仔了,等小狗一过满月,村子里一些狗死掉或者被偷走的邻居就会来要一只小狗养。
农村的“土狗”其实并不土,它们是血统最纯正的狗之一,而且还是一种古老的犬种,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时代中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所以它们的俗称应该是“中华国犬”,而不是“土狗”。
而它们喜欢“拉帮结派”的行为一方面是来自于狼的遗传,一方面是来自于人的默许。虽然田园犬曾经是我们最常见的狗,但是如今,随着“洋狗”越来越多,田园犬,尤其是纯正的田园犬已经快要消失了。
- 相关评论
- 我要评论
-